吴心伯:合作、规则、危机管控——中美关系框架的三根“支柱”
高层互访、航班增加,美国还首次派团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首次设立官方展馆。近期中美之间一系列交流互动,向外界发出稳定和改善双方关系的积极信号。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心伯也在北京和久违的老朋友欧伦斯见了面。作为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欧伦斯对吴心伯表达了促进美中交流、人员往来的期待,令吴心伯心生感慨。
在与《中美观察》对话时,吴心伯表示,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基调已经基本确定,短时间很难有太大变化。但我们可以做的是,给中美关系设定一个框架,以确保不会导致冲突的发生。而“合作、规则和危机管控”可以成为支撑这个框架的三根“支柱”。
东方卫视记者:您6月份就判断说,在可预见的将来,中美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是不现实的,您现在还坚持这个判断吗?
吴心伯:我想这个基本的判断没变,主要原因基于两点:一就是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和对华思路并没有改变。对华基本思路,依然将中国视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其对华政策基本框架,就是与华竞争或者说对华进行遏制打压为主。
二就是,明年美国要举行总统选举了。每逢大选年,美国政治会陷入非常的“非理性状态”,这也意味着,两党候选人的竞选攻略都会把中国作为攻击的靶子。
基于这两方面的观察,我个人认为,在中期内我们看不到中美关系明显改善的前景。
东方卫视记者:但是我们看到,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到加州州长纽森一众高层的访华,再到最近经贸领域的中美经济、金融工作组举行会议这样的互动,那么您判断这是改善还是缓和?
吴心伯:应该说,这是气氛缓解一下,或者紧张态势松弛一下。但我觉得,双边关系改善依然缺乏实质性的进展。如果说有改善,那应该是:第一,困扰双边关系的一些具体问题得到了解决;第二,双边关系在向前推进。所以,目前看来,双边关系还是缓和大于改善。
东方卫视记者:如果您判断中美关系目前还是缓和大于改善,咱们应该怎么做来确定边界,以便管控冲突对抗的发生。
吴心伯:中美关系要确定一个竞争的框架,比如说到底要在哪些领域展开竞争,然后在具体的领域,是不是要确立一个相互都接受的竞争规则,不能沦为恶性竞争,更需要确保竞争不会导致冲突的发生。应该看到,中美对此是有共识的,我们都不希望中美两个大国滑向严重的冲突,回到冷战对抗模式。
我想,随着中美对话恢复,双方已经开始讨论相关问题,比如近期的中美亚太事务磋商,还有海洋事务磋商、外交政策磋商等等,这些对话都会涉及到探索“中美战略博弈的边界”这样一个主题。
东方卫视记者:建立这个关于竞争的框架,起码要有三个最重要的点来支持框架,您觉得会是什么?
吴心伯:我想,这三个重要的支柱应该是合作、规则和危机管控。第一,竞争不是中美关系的全部,还需要有合作,不能因为竞争而忽视了合作。第二,竞争必须是良性的,是有规则的。不能相互削弱对方,走向恶性竞争。第三,确保竞争,不要导致冲突的发生。对于有可能导致重大风险的问题,要进行有效地管控。
东方卫视记者:明年就是美国的大选年,大选年可能会给中美关系带来非常的动荡。要应对可能会出现的动荡,应该做好哪些准备?除开大选的因素,还有哪些领域的风险,值得我们关注?
吴心伯:我想,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要做好准备。比如,就像特朗普执政的最后一年,当时中美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动荡。当美国对中国进行强烈地遏制和打压的时候,中国要有所还击。但是我们在还手的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克制。既要针锋相对,同时又要着眼长远,保持适度的战略克制。
其实,中美关系的风险点还是比较多的,有双边的、有多边的。比如,从安全领域来看,一个是南海问题,不仅仅美国在南海不断地“秀肌肉”,向我们施加军事压力,包括美国的盟国,比如菲律宾,最近不断地在南海向中国挑衅。
台湾海峡是更大的一个风险点。比如说明年1月,台湾要进行地区领导人选举。如果民进党将来在台湾地区继续执政,两岸关系势必更加趋紧。两岸关系的趋紧,当然会外溢至中美关系。其他的风险点,还有俄乌冲突,美国的政客经常拿俄乌冲突问题攻击中国。也不排除接下来,其他地区的冲突,也会外溢到中美双边关系上来。
东方卫视记者:您刚才谈到了台湾问题,似乎现在有一种负向循环:中美关系越紧张,美国越支持台湾,然后中美关系就更加紧张。有什么破局的办法,遏止往下的螺旋行为?
吴心伯:我觉得,台湾问题真正要实现稳定,就必须回到“一个中国”的框架。因为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中国”框架是台海稳定的关键,实际上它帮助维护了台海地区几十年的和平与稳定。现在,必须重新加固“一个中国”框架,这样才能够避免新的冲突和危机的出现。
东方卫视记者:再回到中美关系的实质,大家很担忧,就是两国民间层面的误解也越来越多。从中方的角度来说,应该做点什么来改变现在的局面?
吴心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年3月我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欧伦斯当时也在。欧伦斯讲到,他三年没来中国了,这次到北京以后,到处跑到处看,他感到非常兴奋,到处拍照片,还发回去并且跟人说,“你们看看我在北京看到的中国,跟我们在美国国内读到、看到的完全不一样。So seeing is 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让事实说话,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增进两国民间交往,怎么样让更多的美国人到中国来,我想,我们要提供便利签证的程序,提供更多的航班等等,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都要做好。
来源 | 看看新闻Knews
猜你喜欢
吴心伯:中美关系,缓和还是改善?
中国外长应邀访美,中美新一轮高层互动揭幕?
吴心伯:如何控制中美民间不断增长的敌意
往期回顾